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中国的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,铸造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将军县——江西兴国县。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红土地养育了54位共和国开国将军(其中上将2名,中将5名,少将47名)。兴国籍将军之多,仅次于湖北红安,名列全国第二。兴国县,为中国革命献身的烈士多达23179名,烈士人数之多,冠为全国各县之首;而其中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就有12038名,二万五千里迢迢长征路,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籍红军倒下,成为长征胜利的铺路石。
建国后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兴国籍将军,只是数万名兴国红军战士中的幸存者。从他们长征途中的英勇作为,可以看出红军老前辈的光辉身影。细细研读将军们的生平事迹材料,一幅幅长征画卷,神采飞扬,令人感动不已。
“遇水架桥”的工兵连长
原江苏省军区司令员黄朝天少将,是兴国县东村乡坝子村人,少年时曾学做篾工。篾匠工艺是他的一门绝活,使他后来终于成为“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”的出色工兵。在长征中,他曾参加组织指导于都河、湘江、乌江的架桥行动,有力地保障了红军主力部队的顺利通行。
先说抢架长征第一桥。1934年10月16日子夜,经过200多里急行军的黄朝天赶到了于都河岸,刚刚坐下休息,便接到团长陈赓的命令,要求他们拂晓前在于都河上架起一座能通过4路纵队的大浮桥。黄朝天马上起身,带领战士们寻找器材,选定桥址,测量流速,打响了架桥的战斗。在他的带领下,架桥进展神速,提前架起了于都河第一座浮桥。天上的启明星刚刚露脸,红军的队伍告别江西于都县城,浩浩荡荡跨过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桥。
再说血染湘江第二桥。1934年11月下旬,蒋介石在湘江两岸陈兵40万,妄图一举歼灭红军。形势严峻,军情紧迫。团长陈赓、政委宋任穷签发了一道紧急命令:工兵连必须于拂晓前在广西境内湘江界首渡口架桥。界首江面水深流急,黄朝天指挥战士们飞速架桥,经过几小时紧张的奋战,浮桥架成。前卫部队和中央纵队迅速通行。不料天刚亮,就有两架敌机前来轰炸,江面上不时腾起冲天水柱,激得浮桥左摆右晃,部队通行受阻。在这危急关头,黄朝天带头跳入江水,和战士们一起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,手抓、肩扛、头顶、身挡,硬是制止了浮桥的晃动,确保红军大队人马安然通过。忽然“轰”的一声,弹响浪啸,黄朝天和几位战友负了伤,殷红的血染红了江水和浮桥。黄朝天他们咬紧牙关,坚持着。桥和人融为一体,在呼啸奔腾的江面上,巍然屹立……
三说巧架乌江第三桥。1935年元旦前的一天,工兵连随中革军委抵达乌江南岸的猴场。营长韦国清、副连长黄朝天赶到团部接受任务。周恩来副主席向他们下达了在乌江天险架桥的紧急任务。
乌江,当地人称作乌龙江。因为江水乌黑,涛声如雷,犹如一条咆哮、翻腾、昼夜不息的乌龙。固定桥脚,成了架桥的第一道难关。几番尝试,几番失败,战士们急得直跺脚,黄朝天更是心焦不安。对岸有黔军候之担的防守部队,后头有敌军薛岳部队的追击。难道就让红军在这高山狭谷中覆灭吗?决不能!黄朝天紧张地思考着种种措施和办法。忽然间,他想起在家乡编织过上山砍柴用的大竹篓,便建议编大竹篓。在大竹篓内交叉斜插上三根两头削尖的长木棍,以替作“锚爪”,竹篓内填满石块,然后用粗绳捆住几只竹篓构成一个重达两三千斤的大石锚。这个笨重的家伙滚入江中果然稳稳地抱住了漂泊不定的桥梁。浮桥一节一节地向对岸延伸,眼看要合拢了,用来系吊石锚的粗绳不够用了。怎么办?黄朝天灵机一动,马上派人从附近小镇中买来几匹粗布,绞成粗绳。浮桥成功架起,凶猛顽强的乌江被驯服了。战友们欢喜地说:“黄朝天就是‘大路朝天’,在他脚下,连飞鸟难越的天堑也变成了通天坦途。”
特殊连队的“小文书”
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将领中,有两位最年轻的中将,其中一位便是38岁的谢有法,他是长征途中红军“特殊连队”的小文书。
谢有法是兴国县长冈乡秀水村人。1933年“红五月”扩红,14岁的谢有法报名参加“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”(后编为红三军团第6师)。负责招兵的干部嫌他个子矮小,不肯接收。他灵机一动,说自己读过小学,会认字,会算数,还会唱歌。那时,部队正缺少文化兵。他这一招果然灵验,被破格批准入伍,成为红军中一名“小秀才”。
“小秀才”在部队里果真发挥了大作用。行军打仗时,他在宣传队里说快板“莲花闹”,哼小调“斑鸠调”,演唱红军歌曲。最拿手的是唱“兴国山歌”,随编随唱,即兴填词,出口成章。召开群众大会,他端条小凳子往上一站,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演说。他口齿伶俐,嗓音清脆,不时还挥动着手势,讲得绘声绘色、头头是道;讲到兴头上,还即兴来一段山歌,因此同志们喜欢他,领导也器重他。
长征前夕,他患病在江西宁都县红军后方医院住院。家乡政府派人来接他回家去,因为他还是个细伢子,但他死活都不肯。听说部队要开拔,他不顾医生劝阻,执意带病参加长征。
当年,在红军长征的铁流中,有支兵不像兵,民不像民的特殊连队,别小看这支老幼病弱、有男有女的队伍,他们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,是“国宝”。他们中既有董必武、谢觉哉、徐特立、吴玉章、成仿吾等老革命家,也有邓颖超、康克清、贺子珍、蔡畅、刘英、危秀英等巾帼英雄。连长是侯政,指导员是李坚真。
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,谢有法被分配到这个特殊连队当文书。那年他16岁,因为个子小,背一支小马枪,大家伙叫他“小文书”。文书“官”虽小,事情可不少。要造花名册,要写宿营报告,要打前站,号房子,找铺子。每天早晨,要提前早起跟随军委设营队出发。到了宿营地,分好房子,买好粮食,备齐打草鞋的碎布和麻绳,还得返回接连队。“小文书”走的路比谁走得都多,睡的觉比别人都要少。《西行漫记》作者斯诺,当年首次进入陕北红军驻地,站在队伍前头举臂领头呼欢迎口号的那位光头青年红军,就是谢有法。斯诺揿动手中照相机的快门,将这刹那间的珍贵镜头摄下,收入他的访华画册中,留作永恒的纪念。
攻会理城的“敢死队长”
敢死队,是战斗中敢于冒死的突击队,它由粗壮勇敢分子所组成,为了斗争的需要,敢于成仁就义,舍生忘死。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第一政治委员少将杨卓,在长征中就当过敢死队的队长。
杨卓是兴国永丰乡隘前人。他参加长征打的第一个恶仗,就是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。他所在的三军团(军团长彭德怀)6师18团,被敌人3个整师包围在湘江以东的陈家背。全团指战员英勇杀敌,顽强反击,几经拼搏,大部分人壮烈牺牲,只剩下几十人突出重围。杨卓是幸运的突围者之一。
1935年5月,主力红军强渡金沙江,挺进到四川会理县城外。5月14日对会理发起攻击。杨卓奉命担任攻城敢死队队长,领着30多个突击队员,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,在城西北炸开一道口子攻上城墙,发现城内守敌远不止一个团。敌联防司令官亲自督战,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。杨卓端起一挺机枪,奋勇杀敌。敌人吓得抱头鼠窜,可惜后续部队未能及时跟上。敌人又反扑过来,几次拼杀撒退,就在后撤时,5块弹片从背后穿进了他的腹部。通信员将他背下火线。部队接到命令,尽快向川西北转移。因为伤势很重,团长对他说:“杨卓,要是实在坚持不住,就把你寄放在老百姓家中养伤。”杨卓决不同意寄放,请求组织上给他三颗防身手榴弹,万一掉队被俘,就和敌人同归于尽。看他态度坚决,性格刚烈,团长就安排他和团部卫生队一起行动。他的伤口化脓、流血。每次到宿营地,卫生员只能用盐水和碘酒给他清洗伤口,弹片仍然留在体内。部队到了芦花县(即今黑水县)的黑水镇奉命休整几天。乘此机会,医生决定给他开刀做手术,并且告诉他没有麻药,只有盐水、碘酒、凡士林。他说,没有关系,无非受点皮肉之苦。
长征路上开刀,没有手术室,更没有手术台。手术开始了,医生吩咐他站着,将胸固定在墙角的梯子上,并且把他的手脚捆绑在楼梯扶手柱上。他看见医生手里拿着一把钳子,伸进腹部找弹片,找来找去,找着了5块弹片。取出三块弹片,还有两块弹片,一块靠近腿部,一块在肚子下部。医生说,那两块弹片权且留着吧,绝不能动,否则要出危险!手术没做完,他的衣服全都湿透了,塞在嘴里的布片也咬得稀巴烂了。古代关羽“刮骨疗毒”被传为千古佳话,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用这种原始的方法动了大手术。
手术过后,杨卓居然随军过了大渡河,翻过雪山,越过草地,突破腊子口,到达甘肃会宁。直到红一、二、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时,他的伤口才渐渐好转、痊愈。而那两块弹片在他体内几十年,直到1995年2月2日病逝于北京,遗体火葬后,才从他的骨灰中取了出来。
保卫党中央的有功之臣
毛泽东生前曾多次说过:“诸葛一生唯谨慎,吕端大事不糊涂。”借此盛赞叶剑英元帅在危急关头保卫党中央有功的事。在1935年9月,将张国焘企图分裂党、分裂红军的密电首先送给叶帅,为党中央和主力红军脱离险境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是谁却鲜为人知。他就是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作战科长、后来为沈阳空军副司令的吕黎平少将。
吕黎平是兴国高兴乡樟坑村人。1935年9月9日,红四方军领导之一的陈昌浩,以总政治部主任兼红军前敌政治委员的身份,正召集右路军高级干部到前敌总指挥部开会,传达张国焘的命令,并进行南下行动的动员。当时,时任作战科长的吕黎平去机要室看电报,恰逢机要组长陈茂生刚刚译一份张国焘发来的电报。电文译出之后,令吕黎平与陈茂生大吃一惊。原来这是张国焘给陈昌浩发来的一份绝密电。电文的主要内容有三:一是坚决反对北上;二是指令右路军南下;三是如党中央坚持北上,则要彻底解决党内斗争。
这是关系到党中央和红军命运攸关的大事,吕黎平、陈茂生深感事态严重,情况危急。他们想来想去,想找个最可信赖的领导,决定将密电交叶剑英参谋长。叶剑英将此情况迅速地汇报给了党中央毛主席。
9月10日凌晨,党中央率红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部队北上,并发出《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》。9月11日,党中央在北上途中,再次致电张国焘,催促其率左路军向巴西开进。就这样,党中央脱离了险境。
吕黎平在关键时刻、严峻关头,鼎力协助叶剑英同志戳穿张国焘的分裂行径,当时还只是个年纪轻轻的红军基层干部,在保卫党中央的那场斗争中,他是有功之臣。
背着婴儿长征的“父亲”
这个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是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马泽迎少将。说的是马泽迎为了一个无名烈士的嘱托,未做新郎先当“爸爸”,背着烈士遗孤,历经千难万险,走完漫漫征途,并把他抚养成人的事。
马泽迎是兴国县永丰乡茶石村人。1934年初冬,在红军第一军团第2师第4团卫生队任指导员的马泽迎,跟随部队踏上了长征路。湘江之战,他冒着枪林弹雨背满身是血的伤员来回奔跑,抢回了20多条生命。
一天,他在包扎所里给伤员上药,一位重伤员被抬进了卫生队。担架队员焦急地说:“马指导员,这位同志突围时负了重伤,流血过多,昏了过去。”又指着伤员怀里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说:“这是他的崽。”马泽迎即令医生抢救。伤员苏醒过来后,声音微弱地说:“我不行了,别管我,把药留给其他伤员吧。我只有一个请求,孩子命苦,他妈妈在突围时牺牲了。他就交给……”话未完,人就停止了呼吸,一双满怀希望的眼睛,直直地盯着马泽迎,久久未合。
马泽迎理解这位不知姓名的战友这番临终嘱托,便背起这位烈士遗孤行军打仗。白天行军,他要给孩子喂食。晚上,他像母亲一样怀着孩子睡。那时口粮紧缺,马泽迎只得把自己那份少得可怜的粗粮匀出来,用嘴嚼烂,一点一滴喂进婴儿的嘴里。过雪山,为了孩子不受冻,他把自己的棉袄拆开,掏出棉絮,亲手给孩子缝制了棉衣。由于马泽迎的精心抚养,这孩子终于活过来了,到达延安。后来,马泽迎成了婚,有了自己的儿女,但对烈士后代总是钟爱有加,给予特殊照顾。到了上学年龄,他给孩子特地取名“勇毅”。
勇毅果真勇敢坚毅,能够独立生活了。马泽迎夫妇喜上眉梢,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。勇毅到了结婚年龄,该给他找个称心如意的伴侣了。就在这时,细心的马泽迎惊喜地发现自己亲生女儿与勇毅两小无猜,感情颇深,他便和老伴商量,想撮合他俩百年之好。
一日,马泽迎把勇毅和女儿找来,将勇毅的身世“秘密”告诉了他,当得知自己原来是一个烈士的遗孤,而含辛茹苦哺育自己长大的“爸爸”如今又把话挑明,想将女儿嫁给他时,勇毅长跪在地,泣不成声,悲喜交集。后来,马泽迎夫妇为儿女举行了婚礼。戎马一生的马将军眼睛潮湿,端起儿女孝敬双亲的喜酒,朝西南方向洒在地上,三鞠躬告慰先烈英灵:“亲爱的同志,我马泽迎不负重托,终于完成了你们的嘱托,你们在天之灵可以完全放心了。”
|